您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前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1.7%,起步区正成为济南新的工业增长极

8月28日,济南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起步区专场活动举行,记者从现场了解到,自2021年获批设立,至2024年,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直管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1.7%;今年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8.9%,工业投资增长29.5%,在体量不断壮大的基础上,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起步区正在成为济南市工业领域新的增长极。

起步区的高速发展、快速崛起,背后是产城协同发展,互促共进。一方面,随着跨河桥隧陆续通车,高能级公服配套设施加快建成启用,创新型园区、平台有序运转,“五年成形”目标基本实现,黄河新城面貌一新,为包括工业在内的各产业提供发展沃土。另一方面,产业发展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实现产城人互为依托、互相促动。

获批设立四年多来,在省市一体推动下,起步区深入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此期间,起步区聚焦济南“工业强市”战略,围绕主导产业方向,培育壮大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优质产业建链成群,尤其是在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招引落地了一批省、市重大项目,逐渐发展成为“工业强市”的硬核支撑。 新培育主导产业累计贡献产值近千亿元。 去年落地的山东能源钙钛矿光伏电池项目已建成100MW中试量产线,技术水平达到行业一流,填补了长江以北平米级钙钛矿光伏电池研发制造领域空白。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项目,年产能各1000台(套)的水冷发电燃料电池、水冷车用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及系统三条生产线全线有序运行,搭载起步区燃料电池的商用车已推广至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区,氢能应用场景持续扩大。

得益于工业的快速发展,起步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四年来,起步区(直管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1.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5.6%。今年1-7月份,起步区13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0项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对省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持续提升。

在新城实力不断跃升的同时,起步区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正逐渐成为创新要素资源汇集的洼地。

起步区以高能级创新平台搭建吸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人才团队集聚。目前,起步区已落地中科系院所、山东氢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等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济南基地,落地国际首台高空模拟细分领域试验平台装置。中科核技术研究院在医学影像、工业检测等领域实现关键部件国产化和产业化。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合作共建的中新绿色科技研究院实体化运行,启动“森蓝港”绿色科技元宇宙发布空间建设,加快推进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四年多来,起步区累计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2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7家,拥有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及瞪羚企业74家;累计获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30余项,辖区企业关键技术攻关能力持续提升。引入院士团队2个,新增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5人,硕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580人,青年人才4000余人,进一步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相融互促,得以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有了“科研引擎”,起步区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把谋划未来产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编制《未来产业发展及未来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规划建设5200亩山东未来产业园,力争构建“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的未来产业空间载体,助力济南形成未来产业先导区。

同时,起步区坚持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工业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不断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高标准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设5G基站1792个,实现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积极开展万兆光网试点工作,超前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加快产业数字化发展,以数字化转型提高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累计为30余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激光装备产业大脑入选山东省2024年度“产业大脑”建设试点,比亚迪济南基地列入工信部2024年5G工厂名录。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以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为核心载体,依托比亚迪、京东等链主企业,目前已孵化服务电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中小企业近700家,新动能加速集聚。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韩瑜表示,当前,济南起步区正处在从“五年成形”迈向“十年成势”的关键时期,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接下来,起步区将聚焦济南市委、市政府项目提升年总体部署,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推动山科人工智能和高端装备产业园等23个在建制造业项目快投产、快见效,推进工业母机产业园等7个拟建制造业项目快开工、快建设。抢抓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山东未来产业园建设机遇,加快引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支撑性好的项目,推动优势产业锻长长板、新兴产业聚链成群,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大众新闻记者 杨学莹 胡沥中)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