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刘国丽:十六载匠心护航,用“速度”与“温度”勾勒机场服务新图景

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刘国丽以十六载的坚守与深耕,执笔绘就了专业与温情交织的动人篇章。十六年来,她一直扎根在岗位上,用心把机场服务做得更专业、更有人情味。始终以旅客需求为圆心,在效率提升与人文关怀的维度上不断拓展,让机场服务既有精准高效的“速度”,更有直抵人心的“温度”。

精研服务细节,让便捷触手可及

资源分配就像机场服务的“神经中枢”,刘国丽仔细打磨每一个环节,让服务不只是达标,更要做得卓越。平时的工作中,她敏锐捕捉旅客出行时遇到的麻烦事,从压缩廊桥空闲时间到完善冲突协调机制、提升靠桥率,每一次改进都是为了让旅客少走点路、出行更顺心。遇到残疾人旅客,她会提前安排好 T1 廊桥的机位,有搭载急救旅客的航班,她会灵活调配近道口机位,这些做法让有特殊需求的旅客得到了专门照顾,也让便捷的服务精准地满足了大家的期待。在她的积极参与下,旅客从舱门到出口的路途更短了,服务的各个环节也更顺畅了。这些大家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变化,就是机场服务品质提升最直接的体现。

拥抱技术创新,让服务更加精准

智能化是提升服务效能的关键引擎,刘国丽积极参与,用技术让服务变得更加精准。在长水常准 “机位冲突预警模块” 建设中,她积极发挥专业经验,提出了不少有用的意见,机位安排从“事后调整”转向了“提前规避”。她还参与引入生产运行系统的 “机位分配罚分规则”,从而优化“自动分配模块”,让整个流程更科学,调度也更准确。技术创新带来的是旅客的投诉大幅减少,航空公司和旅客感受到了机场运行更平稳,出行体验更好,服务在科技加持下更具可靠性。

应急时刻显担当,让生命与服务同行

机场服务的最高境界,是在危急时刻成为旅客最坚实的依靠。刘国丽始终牢记:对特殊旅客和紧急情况而言,快一秒钟,就多一分希望。在一次次和时间赛跑的紧急情况中,她用行动诠释着服务要把生命放在第一位的道理。

2025年6月18日,MU5817航班上一名旅客突发呼吸不畅,需立即滑回机位开展急救,刘国丽当即调配就近机位,迅速通知急救人员火速赶往现场,同时协调地服部门备好客梯车和平台车。通过无缝对接每个环节,在旅客脱离生命危险的那一刻,努力意义具象化了。这不仅让突发状况中的旅客感受到“不慌不乱”的踏实,更让“服务至上”的理念在危急时刻得到了最有力的印证。

2025年7月3日,一场跨越两地的器官转运牵动人心。一名携带多器官的旅客需从保山出发乘MU5982航班,赶乘MU6156航班,转机窗口时间极度紧张。她第一时间将两班机位调整至相邻位置,同步联动医疗急救、地服、安检,TOC等多部门无缝协作,协调空管申请优先放行。从落地到登机的“秒速衔接”,让器官运输的生命通道始终畅通,将“急旅客所急”的承诺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

2025年8月6日,MU5904航班载着断指旅客紧急飞抵,断指再植的黄金时间分秒流逝。接到消息后,她立即将该航班机位变更至离道口最近的机位,双管齐下协调空管优先保障落地、联动版纳机场强化始发端服务。从航班落地开始,至急救车奔赴医院,17分钟的“生命时速”,是服务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判”的跨越,更是将“旅客需求”刻进每一个调度决策的生动实践。

一次次紧急保障,不仅是坚守安全底线的硬核担当,更是机场服务温度的生动传递与服务深度的有力彰显。以刘国丽为缩影的昆明机场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用精准调度缩短了时间,用高效协同温暖了旅客。在昆明机场各个部门的配合下,机场服务不再是冷冰冰的规章制度,而是危急时刻能让人依靠的肩膀,是为生命争分夺秒的温暖港湾——让每一位旅客都能感受到,无论遭遇何种状况,机场的服务永远与生命同行,永远向希望延伸。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伏立群

编辑:姜蕾

审核:陈唯一

终审:付晓海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