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半岛时评|职校实习何时不再“卖人头”

“我们学的是医学专业,让我们去流水线打工”“一站11个小时,腿都站肿了”……据封面新闻报道,多名云南商务职业学院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反映,在校期间曾被学校强制安排到电子厂实习,且被克扣工资。8月21日,云南省教育厅回应称,暂未收到学生反映,将落实调查,并表示“如果说一个护理专业的学生去电子厂,肯定是违反国家相关管理规定的”。

从举报人提供的“实习合同”及该校与某企业签订的《实习生实习就业协议》等材料来看,“违规实习”一事绝非无中生有。学生明明学的是医学护理,却被安排到工厂流水线上组装零件。不仅如此,学校还克扣学生工资,工厂给的时薪是25元,学生们拿到的是19元。这分明是以“实习”为名行打工之实,把学生当成了“捞钱”工具。

近年来,“违规实习”几乎成了职业教育的一个痼疾。某些职校与中介、工厂形成利益输送,安排学生从事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实习工作。实习“卖人头”,学校赚提成,让本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实习“名存实亡”。更为恶劣的是,学生的生命安全也得不到保障。2022年云南某职业学院护理专业学生杨林,经学校组织到江西南昌一工厂干体力活,连续夜班且工作超12小时,身体不适多次请假不被批准,17岁的他最终因呼吸衰竭死亡。

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明文规定,“不得仅安排学生从事简单重复劳动”“不得安排学生从事Ⅲ级强度及以上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心健康的实习”“严禁以营利为目的违规组织实习”。然而,这些权益谁来保护,如何具体执行监管,事发后如何处置惩戒,却显得模糊且不充分。正因此,让某些学校敢冒大不韪顶风作案,折射出职校学生实习管理监督与实习劳动权益保护的双重缺失。

要杜绝“违规实习”,主管部门必须真抓实管,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比如,加速落地实习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实习登记备案和过程动态监管全覆盖;设立职校违规实习“黑名单”,每年对社会公布;对压榨学生的学校和个人,依法依规严惩不贷……手段方法很多,关键在于主管部门从思想认识上重视起来,而不是坐等举报、事后作为,不举报不作为,甚至慢作为、懒作为,导致维权学生受到恐吓和报复。

事实上,靠学生举报杜绝不了“违规实习”。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尤其一些学校动辄以不发毕业证相威胁,谁敢说“不”?就本次事件而言,学生毕业以后才敢将自己的遭遇说出来,就是一个让有关部门尴尬又难堪的现实。

实习年年有,问题不该年年有。让实习名副其实,意味着有关部门需要更强硬的执法和更透明的问责机制。只有形成长效监管机制,才能更好地保护学生权益,杜绝职校“卖人头”的实习乱象。

(半岛全媒体首席评论员 高书华)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