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阿克苏8月13日讯(记者 宋雅静)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黄沙与绿洲交织处,一项承载着“浙疆深情”的文旅工程正让这片镌刻着军垦记忆的土地焕发新生……
14日,记者随“对口援疆 潮涌天山”主题采访团来到阿克苏“沙漠之门”。在这里了解到,2024年,台州市援疆指挥部投入6900万元援疆资金,启动“塔克拉玛干·三五九旅文化旅游区‘闪耀明珠’改造项目”,为沙漠文旅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矗立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漠之门”。中国经济网宋雅静/摄
阿拉尔市塔景联景区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昶嵩感慨:“援疆力量的注入,让沙漠与文化的碰撞有了更动人的回响,更让黄沙之下生长出富民增收的‘致富花’。”
如今,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产品、创新运营模式,这片沙漠已崛起为兼具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文旅新地标。
从“沙荒”到“明珠” 援疆资金精准补短板
“这里曾面临运营能力不足、设施陈旧的困境,援疆力量的注入让景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王昶嵩介绍,该项目于2023年启动规划,2024年正式动工,2025年一期工程已顺利收官。依托台州援疆资金,一系列“微改造、精提升”工程让沙漠旧貌换新颜:2024年10月建成投用的驼铃泉项目,已成为游客追溯丝路记忆的打卡点;引入浙江雷迪森亿曼酒店品牌的沙漠方舟酒店进入试运营阶段,预计2025年8月中旬正式营业,为沙漠之旅增添舒适体验。

沙漠中的红色教育基地。中国经济网 宋雅静/摄
沙漠之门景区在制高点矗立起标志性形象标识,内部打造的国家地理展馆、图书馆与咖啡馆,让风沙之地有了书香与咖啡香的交融。深入两公里外的沙漠腹地,18间客房的359旅文化主题住宿项目与“沙海雪莲”服务中心遥相呼应,如沙漠中的绿洲般为游客提供休憩港湾。位于14团的睡胡杨景区也通过改造成功升级为4A级景区,那些在风沙中屹立的胡杨,正以更动人的姿态讲述着“生而不死一千年”的生命传奇。
文旅融合赋能 带动就业激活地方经济
项目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发展理念,深度挖掘359旅军垦文化、知青文化等红色资源,打造的模范视频演艺、军垦纪念馆等文化载体,让游客在大漠孤烟中触摸历史温度。

沙漠中的绿洲般为游客提供休憩港湾。中国经济网宋雅静/摄
2024年,景区通过举办沙漠之门越野挑战赛、沙漠文化旅游节等九大节庆活动,全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实现文旅产值3200余万元,直接带动1500人次就业,让“文旅致富花”在黄沙间越开越艳。
“景区商铺出租让个体户收入稳步增长,夜间活动繁荣了地方夜经济。”王昶嵩表示,项目通过招商引入民营资本参与运营,形成“援疆团队搭台、本地力量唱戏”的良性模式。浙江援疆管理团队更以“对标5A标准、优化配套服务、强化联合营销”的三步走策略,推动景区实现“大联动、共增收”,让沙漠资源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
接力援疆四十年 从基础设施到文旅升级
“这是浙江对口援疆的第13批队伍,我们4人管理团队挂职塔里木文旅集团,负责项目规划与运营指导。”王昶嵩介绍,浙江对口支援阿克苏近40年来,援助重心始终随当地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从早期筑牢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骨架”,到扶持农业、工业夯实发展“根基”,再到如今聚焦文旅产业升级激活发展“灵魂”,每一步都精准对接当地所需。

骆驼与沙漠越野车。中国经济网宋雅静/摄
2025年,项目二期工程正加速推进,沙雕艺术集群计划于国庆期间开放,将为沙漠披上艺术霓裳;生态停车场改造、高端民宿建设等项目也在稳步实施中。
随着一批批援疆干部的接力奋斗,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这颗“文旅明珠”正愈发璀璨,在“浙疆情谊”的浇灌下,“文旅致富花”在大漠深处持续绽放,书写着沙漠变绿洲、文化促增收的新时代援疆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