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情绪经济”?花钱购买了实物或者服务,释放了负面情绪,获得情感陪伴,买到好心情……当前此类消费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
根据多家市场研究报告,情绪消费市场正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爱企查数据显示,近5年来,“解压”相关企业年注册量超过1.1万家,其中近1年内注册的超过3100家。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管健说,情绪消费的本质是消费者通过购买行为填补情感缺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物质产品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人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便开始寻求更高的发展性需要。
我们身边有哪些“情绪经济”呢?
01.吃“谷”
“谷子”是英文单词“goods(商品)”的谐音,泛指由漫画、游戏等领域版权作品衍生出来的周边产品。“吃谷”就是一种情绪消费。广西桂林的初中生小吴就是其中一员,“买到心仪的‘谷子’,幸福感堪比考试拿满分。”小吴说。
02.捏捏乐
一些实体产品被赋予了更多“情绪价值”。有过医美经验的小金介绍,在做脸部有痛感的项目时,医护人员会提供一个捏捏乐,缓解疼痛带来的紧张感。此外,压力大的职场人士也喜欢“捏捏乐”。
“压力大时捏两下,感觉很治愈。”办公桌旁常备“捏捏乐”,虽然没什么实际用途,但捏起来软糯的手感和滑稽的造型让职场人士小杨感觉“很解压”。

03.谐音梗绿植
去年以来,“谐音梗”桌面绿植销售火爆。原本平平无奇的绿植,因为被冠以“禁止蕉虑”“放青松”等谐音,受到大家青睐。

04.宠物疗愈
喜欢猫猫狗狗但是家里不具备养宠条件的小陈,喜欢到“猫咖”撸猫。商场里的不少“猫咖”“狗咖”里,猫咪慵懒地摊着,顾客们和猫咪互动享受着放松时光。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情绪经济”?你为“情绪经济”花过钱吗?饭点儿到,聊一聊。
综合: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