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留恋的张望》:深情打捞人性光辉

李桂杰

阅读作家李培禹的《留恋的张望:副刊主编与文化名家》(以下简称《留恋的张望》)一书,仿佛手握一把特制的钥匙,悄然开启了一扇扇通往精神殿堂的大门。

书中汇聚了王洛宾、臧克家、乔羽、于蓝等20余位文化名家的独家记忆。这些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作者以记者之眼、文人之心与友人之情熔铸的鲜活历史图景,更是历史幽深处人性光辉的深情打捞。

图书封面。出版社供图

书中那些为历史注入生命温度的细节,是李培禹作为见证者与记录者双重身份的珍贵馈赠。乔羽先生在创作《我的祖国》的歌词时,面对导演沙蒙将“一条大河”改为“万里长江”的建议,他斩钉截铁地拒绝。

乔羽说:“万万改不得!这首歌是写家乡、写祖国的,人们都会怀念故乡的小河,哪怕他家门前流过的是一条小水沟,但在他的眼里永远是一条河。这样‘我家就在岸上住’才使人感到亲切。”对“一条大河”的固执坚持,是源于对亿万心灵细微震颤的深刻体察。此类细节如历史画卷上的点睛之笔,使那些远去的背影在读者心中重新获得体温与呼吸。

李培禹的笔之所以能刻画出如此深邃的群像,源于他与传主之间超越记者职业采访的深厚情谊。他不仅是观察者,更是融入者与分担者。在描写“人民作家”浩然时,那些清晨为病妻梳洗煎蛋的温馨画面,与书桌上为农民作者孟广臣争取权益的未竟信笺交织,勾勒出文学生命之外更真实的人生质地。这种不为人知的侧面,唯有真正走进文化名人生活内室的友人才能捕捉。

《留恋的张望》中所写的情谊在特殊时刻尤显珍贵。赵丽蓉痛失故友后,在深夜拨通李培禹的电话,一句“我没有文化,一肚子的话不知该怎么说”,道尽一位民间艺术大师朴素而锥心的哀恸。李培禹的慨然援手,不仅抚慰了老人“堵得慌”的心,更挽留住一份行将消散的民间情义与艺坛信义。同样,他全力促成“歌王”王洛宾在京举办的“艺术生涯六十周年”纪念演出,这份心血已远超职业本分。有一次,他带着王洛宾在北京朝阳门南小街散步,不经意间走到赵堂子胡同里诗人臧克家的家中,王洛宾即兴为臧克家1956年题为《送宝》的短诗谱曲并演唱。正是这种情谊的深度,使他的文字超越了浮泛记录,成为岁月无法磨蚀的情感碑铭。

在《留恋的张望》一书中,李培禹以亲历者身份打捞起的细节,构筑了一座抵抗遗忘的灯塔,承载着那个时代文化人身上的人性温度与道德重量。从浩然的担当、赵丽蓉的质朴情深,到王洛宾的赤子之心,这些被深情凝视的细节,共同织就了中华文脉中一份关于“人”的珍贵档案。

合上书,那些远去的背影并未消失——他们带着各自的生命热度与人格辉光,已悄然走入读者的心灵深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