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五四青年遇上三线机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日前,农发行重庆江津支行的青年党员们踏上了一段特殊的旅程——走进重庆涪陵816工程遗址。这里曾是新中国保密等级最高的国防工程之一,如今以“解密者”的身份,向新时代青年讲述着“隐秘而伟大”的家国故事。这场融合爱国主义与保密教育的主题活动,既是对共青团成立103周年的深情致敬,更是一次让五四精神在保密战线上焕发光彩的生动实践。

触摸历史的温度:在核工程遗址里读懂“保密即生命”
穿过斑驳的山体隧道,直径8.5米的巨型反应堆大厅豁然呈现,钢筋混凝土墙上的凿痕依然清晰——这是6万建设者用铁锤、钢钎在乌江之畔“凿出的地下长城”。青年员工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在主厂房、中央控制室等区域驻足,凝视着泛黄的保密条例、褪色的工作笔记、锈迹斑斑的防毒面具,仿佛看见1966年的冬天,2万余名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建设者,带着“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绝密使命,从全国各地奔赴深山,在“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下,用青春和热血浇筑共和国的国防基石。
“当时的保密纪律有多严?连给家人写信都不能提具体地址,只能写‘信箱代号’;工程名称反复变更,连参与设计的工程师都不知道自己在建设什么……”当听到816工程从筹建到解密整整隐藏了38年,青年员工感叹道:“原来‘保守国家秘密’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代人用一生兑现的誓言。”
当三线精神照进青春:把“隐秘的伟大”写进支农担当
活动尾声,青年们在乌江畔,分享着各自的感悟:“816的建设者把青春藏进大山,我们要把责任扛在肩头”“保密就是保打赢,在支农资金监管、项目资料管理中,必须筑牢‘保密防火墙’”……这些朴素的话语,正是新时代农发行青年对五四精神的最好诠释——从“爱国、进步”的精神原点出发,在“保守秘密、忠诚履职”中续写担当。
据悉,江津支行后续持续推出“保密微课堂”等系列活动通过讲授保密知识、分享保密案例的方式,让816工程的精神火种在日常工作中持续燃烧。正如支行领导在总结时所说:“真正的爱国主义,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像816建设者那样,把‘国之大者’落实到每一个具体行动中。”

结语:以青春之名,守家国之秘
从1919年的街头呐喊,到1966年的深山凿壁,再到2025年的金融报国——百年五四精神,在保密与奉献中一脉相承。当农发行江津支行的青年们走出816工程的隧道,阳光正洒在“三线建设 新中国的一座不朽丰碑”的标语上。他们知道,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声奋进的号角:在支农报国的岗位上,严守保密底线,勇担青春使命,这,就是新时代青年对五四最好的纪念。
陈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