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近年来,昆明市牢固树立一盘棋统筹、一揽子部署、一体化发展理念,创新机制统筹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打破行政区域限制,通过产业共谋、利益共享,加快形成“错位发展、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协调并进”的高质量区域发展新格局。5月6日起,云南网开设“跨区协奏双核共振”专栏,集中展现昆明市在推动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方面的一些创新举措和积极成效。
站在富民县永定街道的山坡上,连片的光伏板犹如“蓝色瀑布”倾泻而下,与远山青翠相映成画。2024年12月,随着大兴药光互补光伏电站(简称大兴项目)并网投产,昆明市西山区与富民县交界处,这片曾经因行政区划分割而沉寂的土地,正因创新跨区域协作机制焕发出蓬勃生机。
大兴药光互补光伏电站一景 张梅焕 摄
土地有限?跨区协作破局
“项目原本计划全部落地昆明市西山区,但西山区光伏阵列土地有限。”华润新能源(昆明西山)有限公司总经理白玉坦言。面对土地资源瓶颈,昆明市发改委、市投促局牵头协调,推动西山区与富民县“跨县合作”,在富民县永定街道办排查梳理出部分适宜光伏阵列实施土地,实现项目“分落两县”、同步建设。
这一破题之举,得益于昆明市探索建立的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机制。“新能源项目常因行政边界划分而受限,比如宜良县与阳宗海管委会的匡远林光互补项目也曾面临类似问题。”白玉说。2023年以来,昆明市通过政策统筹、土地共享、服务联动,让企业“跨县开发”有了制度保障。
“保姆式服务”护航项目跑出加速度
“项目从引进落地到并网发电仅用了不到1年时间。”富民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吴志国介绍,为确保项目快速落地,富民县成立项目工作专班,发改、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开展“内业分析+现场核查”,充分结合富民“风、光、水、储”资源优势,超前规划新型能源产业项目用地;针对土地流转难题,专班人员挨家挨户与村民算“经济账”——光伏板下可通过种植中药材助农增收,赢得当地村民支持。
昆明市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在市域内探索建立了跨区域产业协作“1+2+N”机制,更是关键一环,破解供需错配,全市一盘棋保障要素需求,在西山区与富民县、宜良县与阳宗海等地实现了跨县区协同保障光伏项目用地的有益尝试。
“1+2+N”构建产业协作新格局
后续,项目将打造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乡村振兴”循环产业模式。“跨区域协作不是简单拼地,而要构建长效机制。”吴志国介绍,眼下,富民县正将协作经验延伸至钛产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不断做大跨区域协作项目“盘子”。
昆明创新跨区域协作机制,不仅保障了大兴药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的顺利建设,更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是一项周期长、覆盖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性改革举措。下一步,昆明将进一步深化市域内联动发展,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更好发挥对滇中城市群及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
云南网记者 张梅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