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三生共赢”——“一棵李树”的生态价值转化密码

走进沿河自治县中界镇孙家社区,马路两侧的庭院护栏上,零零星星摆放着各类菜蔬,供往来行者购买。

沿河自治县中界镇孙家社区铁皮石斛基地

“我们这里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地里长出来的瓜果蔬菜都能卖钱,量少的摆在家门口买,量多的拉到县城,在孙家社区,只要是土地,就能变出钱。”孙家社区居民孙存武说道,言语间满满的自豪。

孙家社区位于沿河县城西北方向、中界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距离县城16公里,靠近峡门水库、地处交通要道。

“20世纪70年代,我们村就通了公路,得益于不远处的峡门水库,80年代就通了电,交通便利、用水不愁,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居民冉茂财告诉记者,现在我年纪大了,快70岁了,通过种菜卖菜,每年也有几万块钱进账。

群众在绑铁皮石斛

“除了蔬菜产业,我们还家家户户都种有空心李,这种品质优异的地方特色水果,每年能给大家带来几万块钱的收入。”孙家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龙智接过话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更是以空心李为基础,在龙头企业贵州沿河乌江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乌江科技)的带领下,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发展了以铁皮石斛、乌江白及、青钱柳等地道中药材为主导的大健康产业。

沿着宽阔的马路往里走,便来到了孙家社区大健康产业园区,交错林立的空心李树干上,缠绕着一条又一条“藤蔓”,仔细一瞧,竟是人为缠绕上去的。

“这可不是‘藤蔓’或杂草,而是我们采用仿野生栽培技术种植的铁皮石斛,作为一种珍稀药材,它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十分严苛,绑在空心李的树干上,刚好合适。”乌江科技负责人冯靖婵向记者介绍道,铁皮石斛喜温暖、不耐寒、喜湿润、喜半阴半阳的环境,在林下树上种植最合适,与别的地方不同,我们在孙家社区发展铁皮石斛可以跟当地原有的空心李产业紧密结合,产生1+1>2的效果,同时在养护过程中,对水分湿度要求较高,孙家社区丰富的水资源便是最佳助力。

俯瞰孙家社区

2012年,乌江科技创始人冯新建只身来到孙家社区考察并落户,结合当地优势资源,总投资8000多万元与浙江大学、贵州大学、铜仁学院等院校共同创办产学研示范基地,利用人工组培繁殖与仿野生栽培技术使铁皮石斛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2022年底,冯新建之子冯靖禅接过父辈的事业,继续在孙家社区发展产业。截至2024年底,乌江科技已配套建成3000平方米的组培工厂、2000平方米的石斛产品加工厂、近500亩的驯化大棚基地、近3000亩的铁皮石斛高山仿野生种植基地。

空心李+铁皮石斛,孙家社区的产业发展渐成立体格局。

“树上结满空心李,树干上缠满铁皮石斛,那树下呢?”冯新建不禁打起了新的主意,经过多年的精耕细作,孙家社区的土地十分肥沃,再加上源源不断的水资源,种植中药材正合适。

于是,树上空心李、树干铁皮石斛、树下道地中药材(乌江白及、青钱柳等)的产业格局逐步形成。

群众参与基地管护工作

“我们管这个叫‘空中挂仙果、树上长金条、地下生元宝’!”龙智高兴地说,目前,社区已流转林地和土地1200多亩,建成青钱柳种植基地300亩、仿野生铁皮石斛基地1200亩,流转大棚用地300亩,建成铁皮石斛、白及驯化大棚428个。建成铁皮石斛仿野生栽培上树500亩,白及种植300亩配套发展空心李500多亩,并且安装了150亩全自动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用于空心李管护。

“三生共赢”的产业格局为孙家社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土地流转有流转费、部分空心李树租给公司绑铁皮石斛有租金、每年卖空心李也能挣钱、参与铁皮石斛管护等还有劳务费,大家赚钱的路子非常多,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村民杨素华感慨地说。

2013年冯新建带领产业落户孙家社区之时,杨素华就参与务工,经过10余年的发展,乌江科技的产业链不断拓展、完善,不仅有了研发基地,还有了育苗大棚、种植基地、加工厂房,杨素华也从一名普通的平民百姓,在年复一年的劳作中学会了技术、掌握了技能、拓宽了视野,如今不仅自己谋划产业,更是乌江科技铁皮石斛生产基地的一名管理人员,年届62岁的她,仍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开启新的征程。

孙家社区产业基地

“我流转了十几亩土地,还自己弄了个大棚,这两年想发展食用菌产业,不知道今年行情如何。”

“做管理一天80块钱,我一个月至少有2400块,孩子们负担重,我不仅不需要他们养老,偶尔还能帮他们分担一点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宇峰

一审 田勇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