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人经历了一个酷热难耐的盛夏。时逢姆妈过世三年余,我的思绪中常常浮现小时候,夏日里姆妈下班偶尔带回来的酸梅汤。
我小时候很胖,出汗多,当然也怕热,姆妈虽要给全家分食,但其实一茶缸的酸梅汤大部分被我霸占了,喝完,满口冰爽,通体舒畅。那时我正读小学,印象中,那时最高温度33摄氏度应该算极热了。暑假中的下午,我通常是一把小竹椅陪伴乘风凉,一本到手不久的《小兵张嘎》连环画被我翻得有了折角。将近傍晚我会有一个兴奋点,远远看见姆妈手里那个红白相间的网线袋罩着的大号白色搪瓷茶缸,一看见它,我心里漾起甜蜜,嘴里口舌生津。茶缸里装的是酸梅汤。不过也可能空空如也,这种单位福利也不是照牌头(理所当然)的。这时候,兴奋秒变沮丧。
酸梅汤是根正苗红的国饮,不仅传统而且古老。据称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祖先就知道用梅子提取酸味作为饮料。南宋《武林旧事》中所载“卤梅水”就是类似酸梅汤的清凉饮品。传说清乾隆年间,有次乾隆皇帝茶饭不思,心烦气躁,御膳房想方设法,以乌梅为主料,佐以山楂、陈皮、甘草熬制成汤,乾隆饮后拍案叫绝:“此汤酸甘入脾,沁心润肺,真乃清宫异宝也!”酸梅汤因此有了“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的身价。又据传乾隆下江南时,曾命人运送酸梅汤原料,这样他在行宫也能喝上这口 “御制清凉”了,而后渐成风行宫廷的御用饮品。酸梅汤走出宫廷流入民间后,京城里卖它的摊贩手持一对小青铜碗敲击招徕路人,一碗下肚,暑气顿消。清代诗人郝懿行的《都门竹枝词》写道:“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
梁实秋先生在台北居住多年,仍对他当年在北京时喝的酸梅汤心心念念感慨,“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动脑筋把信远斋(名气最响的北京酸梅汤——笔者注)的酸梅汤制为罐头行销各地,而一任‘可口可乐’到处猖狂。”酸梅汤如今也有瓶装罐装了,但与那些由化学勾兑、甜味剂、香料提味的一众碳酸功能饮料的“猖狂”相比,流量可怜。功能饮料们各种时尚各种炫目,也终是在名称上翻花样,要么谐音噱头,要么乖戾吸睛,代价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的心血管和代谢系统压力增大甚至沦陷。酸梅汤也有以“草药包”的装束退居中药店一隅的。国人讲究药食同源,酸梅汤也算验明正身了,融饮品和养生于一体,另有一功。
由酸梅汤又想到了西瓜。西瓜是夏季瓜果的头号种子。但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上海还没有实现“西瓜自由”,吃西瓜要出示38.5度以上的“发烧”病历证明,不达标想打个擦边球的,水果店店员通常死守红线决不通融。如有某店私下透露或突如其来的西瓜“敞开供应”,店门口便迅速汇聚起一条“吃瓜群众”长龙,沿街蜿蜒,然因数量不多,有时每人只能限购半个。轮到你了,西瓜的品相就碰运道了,不挑不拣的。如果一整个的,切开后即便白籽白瓤的也只能笑纳了。有西瓜吃,已经蛮拉风了。
印象很深至今怀念的是一款叫“华东26号”的瓜品,瓜瓤淡黄,清香四溢,汁水丰沛。瓜子不大却黝黑烁亮。还有一款椭圆形的“平湖西瓜”,色泽黄中含橙,瓜瓤甜鲜细腻,也有带沙瓤的。瓜子长圆,人称阔板瓜子,这是春节里极受欢迎的炒货。后来知道这是平湖西瓜众多品种之一的马铃瓜。现在西瓜市场似乎久违这两种瓜了。
那时没有冰箱,西瓜大多不冰镇,冰西瓜之爽只能靠想象萦绕于心,也是憾事。有人把井水吊上来浸西瓜,味道极佳,然后一条弄堂就看样学样了。水果店里接龙结束,井边候场打取井水,把西瓜泡进去,几个小时后享受这“井镇西瓜”,真乃消暑神器也。
记得我们弄堂里有两口井,还算有个周转。后来看到史料记载,宋人把西瓜放进桶中入井水浸泡(可能古代井源众多),此法谓 “井拨凉” ,甚是贴切。原来古已有之。后来市场渐渐繁荣,很多人家一次性抱上几个瓜,放在床底下候吃。我也干过此事。再后来西瓜从仰望变得平凡,瓜摊上随便挑挑拣拣,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学会了挑瓜的。脆的闷的,看瓜梗看脐眼,判断生熟度,都八九不离十,至今受用。
吃完了西瓜,姆妈说,瓜皮也好吃的。我眨着小眼睛,啊,哪能吃法?姆妈把剩余瓜瓤剔尽,再洗净瓜皮,然后切成条状,抹上一点薄盐,说:“激辣辣的大太阳晒一晒,晒干炒毛豆,米道交关好睐。”三天后的午饭时我平生第一次吃到西瓜皮炒毛豆。瓜皮经夏阳暴晒已析干水分,由脆而韧,有一种软硬兼具的嚼头,搭配清爽适口的毛豆,堪称最佳队友。
后来我知道,中医将西瓜表皮含有蜡质的青皮层刨下晒干,赋予一个极美的名字——西瓜翠衣(也叫西瓜青)。用它的甘凉性味煎饮代茶,治暑热烦渴、水肿、口舌生疮、中暑,也治秋冬因气候干燥引起的咽喉干痛、烦咳不止诸疾。
多年后,我也在酷热季晒西瓜皮然后炒毛豆,但味道总与当年姆妈做的差点意思。也许是晒瓜皮这个环节没掌控好,晒的过程中需要定时去翻动一下的,我没那个耐心,于是走了捷径,刮净瓜瓤,刨去青皮,只留中间一道“绿玉”,稍加盐渍后入醋浸泡,淋上麻油便大功告成了。
夏季万物葳蕤,果实充盈,人们顺应季节之变,以“歇夏”之名放慢脚步,在炽热和汗水中享受着大自然倾情的馈赠,品尝夏日美味。不同于春的温煦、秋的收敛、冬的凛冽,如今习以为常的夏日38度乃至超越40的高温似乎要把它的全部能量释放出来,把世界装扮得浓墨重彩。熬过它后,就让我们放下烦躁,神闲气定,蓄足精力,迎接又一个秋的丰收和凉爽。
原标题:《【海上记忆】想起小时候的西瓜和酸梅汤》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来源:作者:孙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