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仲夏时节,施秉县白云岩喀斯特地貌的山地之间,一片片玉米地郁郁葱葱。
标准化种植的甜糯玉米正迎来壮果期,村民们穿梭田间,精心筛选玉米包果,一派繁忙景象。
近年来,施秉县立足山区特色,通过“公司+农户”的订单模式,大力发展鲜食玉米产业,不仅破解了山区耕地零散的传统农业困境,更走出了一条绿色高产高效的农业发展新路。
科技赋能小玉米变身“黄金产业”
在城关镇新桥村的400亩示范基地里,村民宋先芝正和十几位村民一起进行玉米包果筛选。
“现在把地租给公司种玉米,自己还能务工挣钱。”宋先芝笑着说,“以前种杂交玉米晒干了才卖一块多一斤,现在鲜食玉米连外壳回收都是一元一斤,收入翻了一番。”

2025年,在贵州省农业农村厅鲜食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推广项目支持下,施秉县在8个乡镇推广种植5000亩鲜食玉米。
据施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员胡俊介绍,县里组建专业技术团队,从育苗移栽、配方施肥到“一喷多促”、绿色防控,全程提供技术服务,确保玉米品质和产量双提升。
“公司采取订单的合作模式,公司种植的示范基地有1000多亩,目前已经带动600多户农户种植4000多亩,亩产可达3000斤,农户的收益翻了一倍。”贵州中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陶光平算了一笔账。
产销一体订单农业保障农户收益
在施秉县,鲜食玉米产业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中禾农业公司采取“产销一体化”模式,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建立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订单体系。该公司总经理梅林珠介绍,2024年公司销售真空保鲜玉米200多万棒,通过电商平台和商超、酒店等渠道,进一步扩大施秉鲜食玉米的发展空间。

“政府的大力支持给了我们走出去的底气。”梅林珠说,通过积极对接市场,2025年公司订单预计突破700万棒。为提升产品附加值,公司正在申报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着力打造施秉鲜食玉米品牌。
新桥村村民的增收是施秉县农业产业发展的缩影。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等多种形式,农户实现了多重收入。
品牌引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施秉县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曾制约着传统农业发展。
面对地块狭小、蓄水有限的实际,当地因地制宜,选择鲜食玉米作为山区农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施秉县正着力培育“施秉玉米”区域公共品牌。

“鲜食玉米产业是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胡俊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让更多农户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从传统作物到特色产业,从初级农产品到品牌商品,施秉县鲜食玉米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山区农业的业态,更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在这片喀斯特山地上,小小的玉米正承载着农民增收的希望,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化勇
编辑 戴正国
二审 余光燕
三审 安通
本文来自【贵州日报-天眼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