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美术作品中的抗战记忆

山西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无数三晋儿女用血肉之躯对抗装备精良的日寇,用生命书写了一部部可歌可泣的抗战英雄史诗。战争的残酷与伤痛,远非笔墨所能穷尽,但美术作品却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将民族的坚韧、抗争的壮烈与对和平的期许凝固于画卷之中,成为历史永恒的回响。

值此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本版精选一组极具代表性的美术作品。部分作品现收藏于太原美术馆(太原画院)。让我们在赏析这些作品的同时,一起回顾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

——编 者


版画《抗战》

收藏在太原美术馆(太原画院)的版画《抗战》是著名版画艺术大师力群1937年创作的,作品以“八一三”淞沪抗战为背景,生动再现了中国军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场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力群早期抗战题材版画代表作。

画面采用黑白木刻的形式,以锋利的刀痕,充满力量的线条与紧凑的构图描绘了前线将士激烈战斗的一个瞬间。前景的花草舒展、挺拔,既是生命的隐喻,亦是家园、乡土的象征。与之相反,背景的硝烟则隐喻侵略者的暴力、压迫,战争对生命的威胁,代表着摧毁性的力量,以近乎窒息的描绘揭示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在由黑白色块强烈冲突、线条明暗交织、渲染着战斗紧张气氛的中景部分,三名战士正在奋起抵抗,神情坚毅,视死如归;他们以血肉之躯与顽强的意志在敌人的硝烟与花草象征的家园之间铸起一座铜墙铁壁,誓死守护着民族的尊严。他们的英雄无畏之姿同时也是抗战时期中华儿女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的精神缩影与典型写照。



版画《人民在暴风雨中》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力群在国统区创作了黑白版画《人民在暴风雨中》,展现了一对农家夫妇逆着暴风雨前行的场景,生活气息很浓。对这样常见的生活现象,作者着力进行艺术加工,以表现抗日风暴的来临。试看画中的景色,农民在田园劳作,天空突然响起了雷声,大地卷起狂风,暴雨倾盆而下,加上人物动态的描绘,哀愁、沉闷的气氛一扫而空。此画令观者感情为之振奋。

《人民在暴风雨中》收藏在太原美术馆(太原画院),该作品构图严谨,以细腻写实的手法刻画出准确、生动的人物形象,黑、白、灰布局有致,刀法在统一中求变化,从而真实地再现了农村暴风雨来临时的情景。



版画《延安鲁艺校景》

收藏在太原美术馆(太原画院)的黑白版画作品《延安鲁艺校景》(又名《昨日的教堂》),作者力群,表现的是1941年的延安鲁艺。画面中的教堂在延安东山下桥儿沟的沟口,是延安的地标性建筑,当时鲁艺就在这座教堂里讲授马列主义课和革命文艺理论课。青年力群在这里接受了学习。延安生气勃勃、井然有序、团结友爱、紧张活泼的气氛,与国民党统治地区俨然两个世界。风华正茂的力群一到这里就感到如同回到了期盼已久的老家一样。后来,力群给自己的画室起名“怀延斋”,寓意永远怀念延安。

这幅作品在刀法上脱离了苏联木刻的影响,用刀泼辣奔放,画面黑白灰几个层次的处理形成强烈的光影效果,极富装饰感。教堂暗面的阴影和马车人物的表现也生动细腻。



版画《红色宣传员王翻身》

收藏在太原美术馆(太原画院)的版画《红色宣传员王翻身》由版画家王奂创作。这幅版画有自画像的意味,当时作者参加了八路军,分配在宣传队任宣传员,参与了抗日话剧的演出。这幅作品刻画得有力而强烈,人物形态朝气蓬勃,情感真诚,色彩对比鲜明,使得整幅作品饱含深情,更将当时的时代特征展现得入木三分。

这是一幅小型木刻,当时战地宣传品都是油印画报和小型木刻,以此来鼓舞军民斗志,瓦解敌军。这幅作品也体现了王奂的信念和信仰,他用最真诚纯粹的艺术语言表现出对革命的深情。



纸本设色《火线上的姐妹》

《火线上的姐妹》描绘的是太行山区的妇女参加抗战的情景。王迎春出生之时的山西太原,正沦陷于敌手,她既感触于中国妇女在日本侵华战争中遭受的蹂躏与侮辱,又敬佩她们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因此她很长一段时间都在酝酿表现太行妇女的作品。夫妇二人共同完成的这件作品,无论在创作构思还是表现方法上都为水墨人物画创作注入新的探索。

作者以概括有力的线条将抗战中妇女的昂扬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块面和粗线条勾连的山势、崎岖的山道与画面中人物的身体倾向将观者的视线引向斜上方,背景中弥漫的硝烟战火以及飞溅的红色突出了作品的主题,也让人不由得被画面中妇女们勇敢、坚强、沉着的精神所感染。有意味的是,在表现画面的主体人物和背景的战火时,画家没有做过多的矫饰,而是以极快速度的笔线挥洒而成,而这些充满力量的笔线成功塑造了奔忙于战场的妇女身影。



纸本水墨《太行烽火》

《太行烽火》是杨力舟、王迎春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题创作的。作者在历史性与艺术性、现场感与纪念性等方面反复构思,最终采取了超越时空的组合方式,以黑白对比为主导,以不同画面的并置与叠印为展开旋律,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刻画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构筑成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视觉结构,宏阔地再现了军民同心、奋起抗日、争取胜利的场景。

这幅巨构选择了传统的六条屏样式,以日军入侵华北进入太行山为叙事起点展开了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场景叙事。在水墨语言上,他们着重解决山与人的超时空组合,将太行山作抽象化处理,用耸立的山势构成立体块面,强化画面视觉冲击力,从而衬托出人物动态。在人物塑造上,既有借鉴和运用北宗山石皴法的雄强笔墨,按结构处理光影明暗,强化黑白对比,又用极为感性的线条勾画人物,如数十位男女民兵的形象就纯以线条造型,强调率意书写的绘画性,泼墨、勾勒和剪切、拼贴相结合,将水墨语言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重温历史,我们缅怀先烈,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愿这些美术作品照亮我们的前行路,让抗战精神永驻心中,激励三晋儿女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内容由太原美术馆(太原画院)提供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