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育娴)9月初秋,我市产业一线不断传来好消息——静宁“德美果”跻身全国苹果企业自主品牌前三强、平凉两人获“2025全国养牛达人”称号、山东能源灵台电厂一期项目全面投运……
这些重点项目、特色产业的创牌增效、落地投产,为平凉产业生态优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能。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指出,甘肃要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积极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品牌。
产业根基稳固,区域竞争的筋骨才坚实。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立足甘肃所需,发挥平凉所能,我市突出工业扩量向新、农业高端创牌、文旅康养融合,今年以来,加快推进产业延链补链,谋划实施532项重点产业链项目,开复工440项,完成投资125.7亿元,经济运行呈现出稳中有进、向新向好的发展态势。
10年前,23岁的泾川青年白志刚到广东打拼,从流水线做起,一路成长为一名数控操作能手。今年,他又回到了家乡,就职于泾川县工业集中区的一家不锈钢制造企业。
“之前没想到家门口已经有这么多企业,可以看出县上对工业的发展很重视。”这是白志刚的感受。
基础支撑与动能培育同步发力,今年,我市聚焦打造全省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区,深入实施“强科技”“强工业”行动,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和煤炭增储上产倍增行动,全力推动新型工业聚链扩能。上半年,全市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2户,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
全省首个千万吨级智能化选煤厂建成即将试运转,华亭市独立共享储能电站开工建设,灵台百里路家沟、静宁张家湾煤炭资源普查积极推进,安家庄煤矿开工在即,白云岩资源扩围详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镁基新材料产业项目前期工作进展加快。
推动产业结构向新,需要从“链”上系统发力。
大力推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纸制品包装等产业集群建设,雨森新材料、新仰韶酶制剂、叶润豆制品等项目正式投产。
连日来,全市各地早熟苹果相继成熟上市,山坳间满是果香,从果园采摘到市场交易,再到配套生产,处处是忙碌的身影,处处见增收的希望。
编制“静宁苹果”产业布局、产品布局、市场布局三个中长期规划,推广静宁苹果“四新”模式,改造提升老旧果园15.9万亩,新增矮化密植果园3.7万亩。

新华社·平凉红牛价格指数发布中心启动实施并常态化发布,昊康牧业万头肉牛育肥基地、中滨平凉红牛产业园一期等项目建成运营,上半年全市牛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73.3万头、22.5万头,增长2.9%和8.8%。
“平凉红牛”品牌蝉联2024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畜牧)品牌声誉100强,荣获2025创新品牌“匠心品牌”称号;“庄浪马铃薯”“华亭独活”“华亭大黄”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6个企业商标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3家果品企业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聚焦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深入实施牛果菜薯药等特色产业扩量提质延链增效行动,上半年新增设施蔬菜面积4362亩,蔬菜种植面积达27.6万亩,蔬菜产量21.7万吨。种植马铃薯85万亩、中药材9万亩,丹参科技创新园等一批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规模持续扩张。
8月中旬,位于崆峒古镇“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的平凉戏曲博物馆开馆,2566平方米的馆内藏有6000余件清代以来的戏服、皮影、木偶、文献等珍贵藏品,集展览、体验、表演与培训功能于一体,成为展示平凉戏曲文化、吸引游客体验的新亮点。

聚焦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今年以来,我市紧扣“问道崆峒·康养平凉”品牌建设,签约项目52个总投资63.1亿元,实施重点项目86个,完成投资4.33亿元。
推出陕甘宁3省区6市11家景区“一票互游”冬春季优惠政策,开通西安至平凉“丝路崆峒号”银发旅游专列,策划举行“与辉同行阅山河”宣传推介活动,举办首届2025崆峒半程马拉松、“崆峒杯”全国传统武术邀请赛暨2025崆峒武术大会等系列节会赛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康养业态加快构建。
至6月底,全市累计接待游客3508.9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179.5亿元,分别增长27.4%、24.5%。
收官之年,加力冲刺。从热火朝天的项目现场到充满希望的田野,从现代化的工业厂房到熙熙攘攘的旅游景点,平凉产业图景日新月异,传统产业持续提质升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速培育,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结构向新、质效向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