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杨井鑫 北京报道
8月28日,中信银行召开2025年上半年业绩发布会。该行高管就市场关切的净息差、行业“反内卷”以及信贷投放等话题作出了详细回应。
2025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中信银行实现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364.78亿元,同比增长2.78%;营业收入1057.62亿元,同比下降2.99%。截至6月末,中信银行资产总额98584.66亿元,比上年年末增长3.42%。贷款及垫款总额(不含应计利息)58019.00亿元,比上年年末增长1.43%;客户存款总额(不含应计利息)61069.07亿元,比上年年末增长5.69%。
价格竞争趋缓
2025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中信银行净息差为1.63%,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下降0.02个百分点,降幅趋缓。
中信银行方面表示,从同比变动情况看,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双降,且资产收益下行更快。资产端收益继续下降,主要受LPR利率持续下调、上年存量按揭贷款利率下调,以及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负债端成本持续改善,一方面得益于市场利率下行,另一方面本集团持续通过优化负债结构、提升负债质量、把握市场时机,主动加强负债成本管控,取得了较好成效。
中信银行行长芦苇表示,国家层面首次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有利于银行业存贷款和中间业务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为银行业创造更健康的发展环境。
芦苇表示,今年以来,反内卷政策逐步出台,有利于规范行业有序竞争,引导银行业把握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保持自身健康发展。
中信银行在半年报中明确表示:“展望下半年,在利率传导机制进一步疏通、银行业竞争行为进一步规范的经营环境下,银行业价格竞争压力将有所缓解。”
对于息差的走势,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徐雯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国内银行的净息差压缩态势将持续,并在今年剩余时间内对其盈利能力和内部资本留存构成压力。不过,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款利率下行以及前期高成本存款的逐步到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这种压力,这意味着2025年的净息差收窄幅度将小于2024年。
今年7月,广东打响了银行保险业全面反内卷的“第一枪”。随后上海、浙江、安徽等多地银行业协会跟进,剑指高息揽储、变相贴息等问题,呼吁辖内银行机构跳出低水平价格战。
记者注意到,工商银行在今年年中工作会上明确要求带头整治“内卷式”竞争,成为首家将“反内卷”列入下半年工作的国有大行。
一家国有大行研究人士认为:“内卷式竞争主要表现为价格上的恶性竞争,破坏的是整个经营环境。很多以低价竞争的策略并不可持续,没有利润根本也谈不上发展。”
分类施策
对于银行而言,“内卷”的成因主要是产能过剩,银行在信贷投放时如何应对产能过剩问题?
中信银行副行长胡罡回应称,在“反内卷”相关政策出台之后,该行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将这一轮的“反内卷”与此前供给侧改革进行对比。此前供给侧改革是因为产能过剩,但是与本轮“反内卷”情况不同。例如目标不一样,本轮“反内卷”聚焦提质,并非单纯限产,范围不单涉及到传统行业,也涉及到新兴行业。本轮“反内卷”是通过行业自律和市场化出清,而上一轮更多依赖行政手段。总体看“反内卷”措施将推动相关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胡罡指出,中信银行信贷投向涉及到“反内卷”行业占比不大,占比大概为12%,客户选择主要集中在龙头企业和优质客户。胡罡进一步表示,下一步银行将通过行业研究结果分类施策;对于新兴行业短期供给过剩情况,及时跟进迭代进程;对于结构错配的领域和行业,将信贷资源集中在有自主研发的企业;加大高端制造的投入,退出一些低端领域;将围绕高端化、产能升级中有发展潜力的客户开展业务。
(编辑:朱紫云 审核: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