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出伏”啦!不过可别高兴太早,因为我们将迎来“凶险”的36天,必须格外警惕!
为什么是“凶险的36天”?
从8月19日出伏到9月23日秋分,这36天是下半年尤为危险的时候,需要我们格外警惕!
一方面,出伏是由夏入秋、由热到冷、阴阳变化交替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也会随之调整,此时免疫力本就相对薄弱,加之“夏日无病三分虚”,人体在经过一整个夏天的消耗后,正气未复,易被疾病“攻击”。比如这段时间,很多人会出现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这就是燥邪“偷袭”肺部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出伏到秋分的这36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较大、较频繁的时候。可能中午还需要开空调降温,晚上睡觉就需要盖被子保暖了,而身体就怕“一冷一热”。其中,受影响最明显的是心脑血管,这段时间中风、心梗、脑梗发生率比较高,所以提高养生防病意识很重要。
出伏后有“四防”
●防“秋老虎咬人”:“秋老虎”是指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到35℃以上的天气。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其出没时,通常会出现连续高温和极端高温天气,日照强烈、闷热感强,让人感到酷热难忍。
此时气温高,人体水分流失大,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再加上早晚温差大,易增加脑出血、心梗等疾病发生风险。建议最好随身携带薄外套或围巾披肩,防止受风。
●防“秋燥”伤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而秋季燥邪当令,故秋燥最易伤肺,从而出现皮肤皲裂、口鼻干燥、口渴咽干等症状,建议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
●防“秋乏”扰人: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做事提不起精神,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秋乏”。想要缓解“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最好比平时多增加1小时睡眠。另外,还要加强锻炼,如慢跑、快走、练习八段锦等。
●防“秋补”胖人:秋季很多人喜欢吃一些滋补的食物,比如肉类,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贴秋膘”,小心滋补过度。
平时摄入高脂肪、高蛋白质食物较多的人群不宜“贴秋膘”。肥胖、营养过剩,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的人群不宜“贴秋膘”。
出伏后养生记住这几点
吃得“润一点”:出伏后,气候逐渐干燥,易犯咳嗽,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复发或加重的时期。这时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洋葱、香蕉、苹果、梨、萝卜、冬瓜、豆类等。
喝得“多一点”:预防秋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喝水,普通人每天喝水2000-2500毫升,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还可以多喝点茶,如荷叶茶、玫瑰花茶等,有理气生津、平稳血压、舒肝解郁的功效。晚上喝点蜂蜜水,有助于润肺祛燥,还可以防止因秋燥引起的便秘。
睡得“早一点”:出伏后易秋乏,需要睡得早一点,较之夏季增加1小时左右的睡眠,或通过午睡增加睡眠。一般晚上10时30分就应该上床睡觉了。此时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引发心血管疾病。
温差“小一点”:立秋过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合理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也不宜长时间待在较凉的空调房间,夜间和清晨时可开窗通风降温,避免感冒。
通风“勤一点”:出伏后,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会在媒介物上繁殖。要注意勤通风,选个晴朗的日子,把衣物取出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也可用电熨斗熨烫,减少衣物上的水分。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