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宁波网_民生城事】
甬派客户端记者 石承承
“五月端午描老虎,艾旗蒲剑辟群妖,雄黄细蘸高粱酒,苍术还须正午烧”,新的一周(5月26日-6月1日),我们将“喜提”端午假期。
气温“不太夏天”
宁波入夏十天有余,气温的总体表现“不太夏天”。即将开始的新一周(5月26日-6月1日),也是如此。
市气象台5月25日发布的十天预报中提到,在6月1日前,我市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其中,5月28日阴有阵雨;6月1日后期到3日,我市阴有阵雨或雷雨。
5月31日到6月2日,恰逢端午假期,降水的出现多少有些“不识趣”。不过,市气象台也说了,由于时间较远,天气仍存在调整可能。
相比雨水“爱耍小性子”,气温的表现相对稳定。
从市气象台5月25日的预报看,新一周(5月26日-6月1日)的前半周,我市最高气温在24℃-26℃徘徊,之后逐步抬升,预计最高在29℃左右。
最低气温的表现更“低迷”,甚至不会迈过20℃的门槛,最低预计在16℃左右。

新的一周(5月26日-6月1日),气温“不太夏天”。图片来源“宁波气象”
热热闹闹过端午
5月31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宁波人过端午,用“热火朝天”来形容,一点儿也不夸张。
在节俗上,要挂菖蒲。
虽然眼下的气温“不太夏天”,但随着端午的到来,体感上的湿热“日增一分”,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等开始活跃。
在古人眼中,这些都是导致瘟病多发的“罪魁祸首”,称之为“五毒”,并将农历五月初五视为恶月恶日,端午的许多习俗因此也被寄予除瘟、驱邪的寓意。
菖蒲自带天然清香,有驱散蚊虫的作用,因此也被赋予“艾旗蒲剑辟群妖”的厚望。
据《瞻岐旧事》记载,鄞州部分地区有描端午老虎的习俗,寓意让“百兽之王”镇压“五毒”;在北仑柴桥,人们还会在端午给孩子穿黄色虎头鞋、戴红色虎头帽,取其喜庆、吉祥、辟邪的寓意。
出嫁的女儿还会在端午这一天带着女婿回娘家。过去女儿出嫁后,一年中只有极少数节日才回娘家,端午就是其中之一。
女婿上门不能空手,要挑上“端午担”才能迈进丈母娘家大门。“端午担”里必备的有透骨新鲜的大黄鱼和一只头颈、翅膀涂红的“戆大鹅”,其他的则可根据节令和饮食习惯调整,像蜂糕、白酒、火腿、枇杷、粽子、油包、米馒头皆可。
即便是未过门的“毛脚女婿”,在端午这天也要“提包头”登门,宁波人把这种送礼叫做“垫矮凳脚”,意思是把未来的丈人、丈母娘摆平。
此外,在宁波人的端午习俗中,还有一样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龙舟竞渡。全国发现最早的龙舟竞渡史迹,就在鄞州云龙,已有2000多年历史。
“五月白糖搵粽子”
宁波人过端午最大的特色是“五月白糖搵粽子”。“抲筷割角,白糖一沰(音‘笃’,意为‘蘸’),直哒咽落……”这份丝滑、Q弹,呼之欲出。
用白糖搵的粽子叫碱水粽,用到的食材非常简单,仅有糯米和碱水。
过去,人们习惯自己动手做碱水粽。把黄稻草扛回家,洗净晒干后烧成灰烬,倒在纱布上,再用滚烫的热水冲下去,沥下的汁水就是最原始的、自带稻草清香的碱水。
碱水在碱水粽里发挥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水分,产生良好的黏性和弹性。碱水和糯米的配比,是碱水粽成功的关键。碱水放太多,煮出来的粽子会太凝固;碱水放太少,粽子则会色淡味寡,如一坨散沙。
想要做出Q弹、可口的碱水粽,除了碱水,烧制的过程也十分讲究。
过去家家户户有大灶。人们从下午开始烧火煮粽子,先用大火猛攻半小时,再改用小火炖煮三四个小时;等到夜色降临,灶膛里的火慢慢熄灭,用灶膛的余温把粽子焖上一夜;再到第二天早上,碱水粽就会有Q弹的口感。
除了碱水粽,宁波人还有在端午吃“五黄六白”的传统。
在各地,“五黄六白”的种类略有差异。比如在镇海一带,“五黄”包括雄黄酒、黄鳝、黄鱼、黄瓜和咸鸭蛋黄;而在鄞州的一些地方,“五黄”指的是黄瓜、黄鳝、黄蛤、黄鱼、蛋黄。
“六白”通常指的是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条鱼、白斩鸡、白切肉等,取“以形补形”之意,希望夏天打赤膊时,裸露在外面的皮肤能够白嫩光滑。
民间认为,端午吃“五黄六白”能辟邪解毒,甚至扭转运势,因此“忙做忙,勿要忘记五月黄”。不过,仔细想想,或许吃“五黄六白”更多是为了尝鲜,满足口腹之欲。
特别是黄鱼和黄蛤,眼下肉质鲜美,简简单单烧个咸菜黄鱼汤,或者黄蛤冬瓜汤、葱爆黄蛤,都是要鲜掉眉毛的。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