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浙江树人学院:以产业学院“微专业”为载体 创新培养复合型康养人才

近年来,浙江树人学院积极回应康养产业链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以综合知识结构、多元服务技能、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全面提升为主线,以现代产业学院“微专业”为培养载体和组织形式,形成“多跨复合、产学共育、德技并进”为特征的康养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提供人才支持。

以社会需求为牵引

明确新时代康养人才培养新目标

学校提出医康养护管“六养融合”人才培养新理念,变以往“单一专业、单一主体、单一维度”培养为“多学科、多主体、双维度”培养,构建涵盖家政学、社会工作、护理学、老年服务与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的“医康养护管”交叉专业群,凸显康养服务岗位对“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科技”的多维知识需求,形成以“家养、社养、医养、智养、食养、乐养”六大模块为核心的共享课程体系,开发系列配套教材,拓展和丰富康养人才的知识结构、服务领域与内涵素养,明确具有广泛适切性、应用性和复合型的康养人才培养目标。

以现代产业学院“微专业”为载体

创新实现跨专业协同培养

学校依托省级智慧康养现代产业学院、省级“医养护管”一体化养老人才培养基地、浙江-亚洲国家医养类专门人才培养联盟以及全国健康养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平台,整合各培养主体资源,面向交叉专业群学生开设“康养服务管理”微专业,选拔学生进行跨专业协同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灵活安排学习时间,采取情景模拟、案例研讨、上机操作、实地考察、实战强化等多种方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应用。通过“产学合作理事会”“产教对接教指委”“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等产业学院组织机制,将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战略、理念、文化紧密对接,推动产业组织与学校共建师资、课程、教材和案例库。将专业群内学生“组团式”“打包式”输送至相关产业,推动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激发产业组织与学校共同育人的积极性。

以递进式实践教学为路径

全面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学校构建校企合作、产学共育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综合考虑专业群学生认知能力、课程进度、职业能力层次,采用递进式实践教学策略,设置实验、实训、实习、实战环节,形成从基础技能训练到顶岗实战的全过程能力培养。依托校内数字民生实验教学中心、医养护一体化实验教学中心建立8个虚实结合模块化实验,与树兰医院、浙数文化集团、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日本INFIC株式会社等单位共建省级大学生校外医护类实践教育基地、家政与未来社区联合实训基地、海外康养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15个专业实践实训场景,形成6大类超百个动态化实习岗位,每年安排400余名学生到企业实习,确保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获得实践经验。以13支“双师双能双带头”产学联动教学团队为协同支撑,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学生实践与实战环节,全面提升学生适应多场景、多层次康养服务的岗位应用能力。

以德技互融素养教育为特色

强化提升学生职业精神

学校秉持学生应用能力与职业素养“双维”培养同向发力,采用“四能”工作坊教学法和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党建思政教育,形成“学做交互、以赛促学、德技并进”的教学特色。依托“双导师制”,围绕康养照护服务、康养运营管理、康养科技产品、健康老龄化政策案例等领域打造以交叉、前沿知识讲座为特征的“知能工作坊”,以通过服务项目解决实际问题为特征的“服务介入能力培养工作坊”,以体验、互动、启发为特征的“记忆活化工作坊”,以指导、带领团队竞赛创新为特征的“名师带徒工作坊”等,累计开展300余项活动与竞赛项目,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创新意识。建立全过程、不间断、融入式素养教育平台,通过“最美逆行者”微党课,“爱心、孝心、同理心”系列志愿服务等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专业教育与素养教育交融渗透,强化提升学生的专业伦理与职业精神。

多年来,学校共有4个学科、5个专业参与康养人才培养改革,每年向社会输送450多名毕业生,累计培养学生超过3500人。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全国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浙江省最美志愿者、长三角养老服务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荣誉80余项。教师获得省级一流课程、省级规划教材、省级教研教改和产学合作项目等10余项,已孵化开展了三届浙江省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竞赛,为各类高校开展康养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作者:汪群龙 朱红缨 冯志仙)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